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roperty
Aug 24, 2025 08:33 PM
文章来源
结论:没有崩溃,也不会崩溃。好的歌还是有不少。但是对于新的音乐的确是缺乏好的宣传、评价、扩散机制。将来会改变的。
如@托马斯二娃穆勒所说,
华语乐坛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推介手段的失效,中心化的一些媒介(纸媒)衰落了,一些好音乐推到大众面前的几率降低了。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也因为制作发行成本下降,独立音乐遍地开花了,加上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增量不小的音乐节和livehouse演出数量,其实独立音乐人和乐队过的还算可以吧。我说华语乐坛在蓬勃发展你们当我在吹牛逼,但是远不至于大厦将倾是肯定的。
这段话的已经说到点上了,但是其实更准确的描述是电台、电视在娱乐行业的话语权大幅下降。再加上游戏对娱乐时间的占用,进一步挤占了电台、电视的生存空间。而在新的渠道中,几乎没有了音乐评价这类节目的踪影。
从统计数据看电视台的蛋糕
用身边统计学来表达,我不敢说所有的年轻人。但是把手机当作第一娱乐设施的人八成是有的。毛估估算7成吧。找了下各种报告,都没找到关于观看电视和使用手机的用时分布。那就两个电视、互联网分开来看。
电视这块音乐的整体情况
中国视听大数据2022版中,文艺节目的收视率是多少呢?24.9%。这还是所有文艺节目包含在一起的收视率。

也就是说现在电视最大的作用就是看电视剧、新闻。
较为具体的情况
央视文艺节目收视前20

音乐类算3个吧。
地方台前30

音乐类11个。毛估估放大下,用平均收视率累加,重叠的也算没重叠,直接简单粗暴的累加,是 4.936%,约等于5%。即头部音乐类节目的总体收视率为5%。
略微总结下
- 在日常娱乐活动中,有30%的人们选择电视作为日常娱乐的工具。
- 其中,文艺节目的收视率为25%。
- 音乐类节目头部的收视率总体为5%,再按照28原则即头部的音乐类节目占了整个音乐节目的80%。那么反推,整个音乐类节目的总体收视率大概是6.25%。
互联网这块蛋糕分布

这块只能贴图,毛估估都不好算。这里面,在线音乐差不多3%,但是各种类型的视频中也有音乐类节目。
从生产、消费去看
中国音乐节目全景名单 (2000-至今)
一、 促进创作类节目
- 《中国好歌曲》 (CCTV-3)
- 《我是唱作人》 (爱奇艺)
- 《乐队的夏天》 (爱奇艺)
- 《中国有嘻哈》/《中国新说唱》 (爱奇艺)
- 《明日之子》 (腾讯视频)
二、 促进消费类节目
- 《超级女声》/《快乐男声》 (湖南卫视)
- 《我型我秀》 (东方卫视)
- 《加油!好男儿》 (东方卫视)
- 《绝对唱响》 (江苏卫视)
- 《星光大道》 (CCTV)
- 《梦想中国》 (CCTV)
- 《青歌赛》(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) (CCTV)
- 《中国好声音》 (浙江卫视)
- 《我是歌手》/《歌手》 (湖南卫视)
- 《蒙面歌王》/《蒙面唱将猜猜猜》 (江苏卫视)
- 《跨界歌王》 (北京卫视)
- 《声动亚洲》 (东方卫视)
- 《中国之星》 (东方卫视)
- 《偶像练习生》 (爱奇艺)
- 《创造101》/《创造营》系列 (腾讯视频)
- 《青春有你》系列 (爱奇艺)
- 《我们的歌》 (东方卫视)
- 《时光音乐会》 (湖南卫视)
- 《声生不息》 (湖南卫视/TVB)
- 《天赐的声音》 (浙江卫视)
- 《谁是宝藏歌手》 (湖南卫视)
- 《我想和你唱》 (湖南卫视)
- 《同一首歌》 (CCTV)
- 《经典咏流传》 (CCTV)
- 《中国音乐电视》(MTV) (CCTV)
- 各大卫视跨年演唱会/晚会
回头看过去二十年,一个清晰的趋势是:绝大多数节目都在围绕经典作品进行‘二次消费’,通过翻唱、改编和竞技等形式不断挖掘存量市场的价值。而真正致力于‘促进原创’、为乐坛输送新血的节目则屈指可数。从这个角度看,央视在电视时代的担当,爱奇艺和腾讯在网络时代对原创内容的投入,就显得极为珍贵。
音悦台死了
以前音乐评价类的节目一堆,现在在我个人视野范围内就两个人:年更音乐评论up主A大(accelostorder)、HOPICO的周扬。至于耳帝、丁太升个人不是太喜欢。以前都是哪些节目呢?
电视阶段
- 《中国音乐电视》(MTV) (CCTV)、《同一首歌》 (CCTV): 虽然是晚会形式,但基本上也算音乐欣赏。
- 各大音乐颁奖礼 :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》、《音乐风云榜》): 颁奖礼本身就是一种年度的、集中的“音乐评价”活动。奖项的归属,就是最直接的评价结果。
- 电台:《MusicRadio音乐之声 Top排行榜》、《东方风云榜》等
可以说,这些节目完成对我音乐的第一次启蒙。
音悦台时期
- 音悦台 (YinYueTai) :高清MV播放、粉丝打榜、饭制分享。音悦台是MV欣赏的绝对王者。
- 豆瓣音乐 (Douban Music) :文艺二逼青年专属,找小众的去这里。
- 虾米音乐 (Xiami Music) :专业点的看这个,以不专业为耻。
网易云音乐的半壁江山时代
- 网易云音乐:业余评论专区,各种神评,以更早发现好音乐为荣。
- Bilibili (B站) :还得练专区,业余指导专业,看的烦、乐子也多。
- 微博:早年还行,现在就是蛆,经常为了哪家的屎更好吃而打架。
A大、周杨很孤单
上面说,我现在就喜欢a大、周扬两个人,那么我到底在喜欢什么呢?
- 广泛的音乐视野
- 足够的专业深度
- 足够的独立,不太为流量所裹挟。
现在别看乐评人一堆,就评价独立性而言
~~~~~~
a大在这里,90分。经典之作就是《玛利亚凯莉、惠特尼休斯顿只是守门员》,还有理有据。
~~~~~~
周扬在这里,70分。周扬也有弯腰的时候,但是还是顾及风度。农夫也在这里,但是只能算半个,他的主营业务是技术分析是否假唱,头还算比较铁。
~~~~~及格线~~~~~
丁太升在这里,之前以为这位是菜,后来发现不是,只是羁绊太重、压弯了腰。
~~~~~~
A大出的东西质量高,但是经常一年都见不到踪影,算是玩票的。所以在华语乐坛深度音乐评论这一块,从生态位上来说,HOPICO周扬几乎是独一份。为什么呢?
- a大已经说过了,经常玩失踪。
- 香港由于占中事件,不单是音乐行业,而是几乎整个娱乐圈呈现一个分裂的态势。在话语权上几乎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。
- 台湾金马奖出事之后,整个台湾娱乐圈几乎被锤死。再加上偶尔几坨屎出来霍霍,影响力也是几乎直线下降。
- 爱地人、呆若木一这三个也不错,但是影响力不够。
所以,我说A大、周杨很孤单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受限于时间和专业素养,我们即使有心也很难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方式发现好音乐。所以音乐评论人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。而目前这种,音乐评论人不管是从数量上、还是质量的上的欠缺,是好音乐推到大众面前的几率降低的核心原因之一。
QQ、网易占八斗
现在整个音乐市场的盘子,基本上qq、网易两家占了8成。Spotify虽然也有点量,相较而言在中国还不够,但不能忽视的是它的高付费率。

这张图不够全面,但是足以说明问题。就因为周董在qq,就导致网易云音乐大量用户流失。qq音乐就靠着钱多、积累时间长,拴住了大量的用户。关于听歌有这么几个问题:
- 听什么歌
- 听谁的
- 用什么听
- 和谁一起听
其中决策权重最大的,就是听谁的歌。一个人的音乐口味一旦养成,几乎很难变化。所以,qq音乐靠着qq导量、版权垄断,活到了现在。如果再抛开挖掘了毛不易,腾讯在音乐行业的贡献几乎为0.
反而是网易云音乐值得大大的表扬。它之前的操盘手王诗沐还专门写了一本书《幕后产品》,也建议大家看看,质量不错。简单说下网易云音乐的创新:
- 音乐播放主界面的唱片机样式,算是国内首创。拟物化,与现实相呼应。背后更大的贡献是间接促进了中国的音乐付费。因为在这之前,大家都认为听歌不花钱,下个mp3就好了。包括后来有了高码率,大家还是觉得这事不应该花钱。网易云音乐出了这么一个样式,似乎一下逼格就高了不少。让听歌这事儿高雅了起来,变成一种享受,为付费做了个铺垫,算是为付费做了思想启蒙。后来的版权大战,导致付费全面覆盖,则是水到渠成。
- 算法驱动发现新音乐(私人fm),推荐在国内互联网运用很多年了,但是真的把推荐用到音乐上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的,则是网易云音乐。之前的歌单也有,但是都是零散的。是网易云音乐把歌单、收藏、评论串起来,形成了一套组合拳,再花心思对推荐算法调教,最终才促使私人fm成为当时的核心功能。
- 运营模式发扬光大(评论区运营),在这个之前国内的社区运营差不多都是以话题为主。评论区更多的是以促活为目的而存在的功能。评论运营的鼻祖则是俞军操刀的百度贴吧。而网易云音乐则把这件事情在音乐上做到了极致。从而造就了类似“无人与我立黄昏,无人问我粥可温“的神评。
- 扶持原创音乐(音乐人模块),打通音乐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。虽然不是最早开始做的,但是却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。最近功能被大砍,有点可惜。
不同行业、相同的问题
雷布斯在说中国电子产品的销售现状的时候说过:
“一件衬衫,出厂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钱,但是经过品牌商、总代理、省代、市代、分销商,再到商场专柜,最后卖到消费者手上要几百甚至上千块。这中间90%的成本,都不是花在产品本身,而是花在了流通环节上。”
指的就是生产厂家的话语权太低,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之间权责倒挂。生产厂家干最多的活儿,拥有最小的声量、最少的利润。现在音乐行业差不多也是这么一个德行。qq音乐不用说,网易做了不少事情但是没有脱离这个范畴。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,不应该是写歌的、编曲的、录音的、制作人这四个人最屌吗?
结果现在成了一个卖歌的话语权最大。对既有歌曲版权的占有,几乎决定了一切,并且在这个路径上不断的自我强化。但这绝对是畸形的、不可持久的。
技术重构底层,版权和销售分离
之前因为A大对于国内华语乐坛的批评,专门去找了一堆的行研报告来看,发现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,也是必然选择。
这个新技术是什么呢,就是区块链。目前一个典型的现象我在网易云音乐买的歌,在qq音乐不能听。这是很离谱的事情,因为我对作者付费了。对作者付费是最核心的事情。这个逻辑达成了,消费者的权益却没有满足。目前的基本流程是:
- 创作
- 注册
- 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(CPCC) 进行登记
- 授权
- 词曲版权授权
- 集体管理: 大部分词曲作者会加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(音著协, MCSC)。音著协作为一个“管家”,代表所有会员,统一向使用者(如电视台、电台、商场、演出主办方)发放许可并收取使用费。
- 专属代理: 签约了音乐出版公司(如环球、索尼、华纳的词曲版权部门)的作者,则由出版公司来管理和授权其词曲版权。
- 录音制品权授权
- 集体管理: 主要由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 (音集协, CAVCA) 负责,其核心业务是向全国的KTV发放许可并收取录音和音乐电视(MV)的版权费。
- 直接授权: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方式。 唱片公司(如环球、索尼、华纳、相信音乐、时代峰峻等)会直接与各大平台(如腾讯音乐、网易云音乐、抖音)签订录音制品的授权协议。
- 销售、使用
- 流媒体平台: 腾讯音乐 (QQ音乐、酷狗、酷我)、网易云音乐。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- 短视频平台: 抖音、快手等。作为背景音乐使用。
- 影视、游戏、广告: 将音乐用作配乐(称为“同步授权”)。
- 线下公开表演: 演唱会、音乐节、商场背景音乐等。
- KTV点唱。
- 分账
需要重点改造的是3、4两步。应该立法规定,作品购买记录的登记唯一合法地方就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(CPCC) ,代运营方、销售方的购买登记数据只做同步、备份之用。任何销售终端、播放终端不能拒绝用户在其他终端购买的歌曲或者唱片。以后的流程应该是:
- 用户在a平台购买歌曲
- 版权中心登记购买情况
- 多地同步购买情况
- 用户想听某个歌曲,查询本地数据,如果没有则查询版权中心数据库。如果有,则用户可以播放。播放终端不能拒绝,否则违法。这个规则对所有终端适用。
至于,已经签订授权合同,则统一转换为代运营方。(现在本质上也是)还是享受分润诸多权利,但是不得以版权代运营权利强迫用户选择终端形成垄断。
那么如果这个设想的流程能够达成,则qq音乐、网易云音乐作为版权代运营方、销售方会想法设法的:
- 促进播放终端的研发,即当前听歌软件听歌功能的研发,而不是躺着、等着抄对面的设计。你不好好做,人家就不用你的播放终端,影响代运营的版权的销售。
- 为了让自家的版权获得更好的销售,花钱去培养自己的乐评人,可以有偏袒,但是不可能离谱,太离谱人家就不鸟你了。
- 为了获得持续的收入,需要花心思去寻找新的好的作品,甚至可能培养音乐行业的星探。因为按照上面的逻辑,你购买所谓的版权只是代运营权利,只能分润,不能干别的。那么,对于代运营方来说,购买歌曲的版权就是歌曲未来收益的投资或者贴现。
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,在虚拟世界我们完成了和现实世界的逻辑统一,我在随便一家音像店买了周董、王力宏的卡带,我可以用任何一个牌子的机器播放。不管是松下还是步步高。你管我呢?
- 作者:令狐afmaof
- 链接:https://www.lhuafmaof.cn//article/2592fd79-8cf0-8085-a6e0-f751b2ed6d8f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